欢迎光临官方网站!今天是

联系方式

  • 地址: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太湖山合(肥)芜(湖)公路太湖山段
  • 邮编:238151
  • 电话:0555-4818549
  • 传真:0555-4818549

太湖山的人文古迹

    古人云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太湖山不仅山水胜、林壑美,更因众多的人文史迹而生色。这里自北宋年间就成为佛教盛地,千百年来,香火迭经兴衰,在史记和民间中留下了许多记载和传说,给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。

太湖山,名在寺庙,现今保存较好,也最负名气的要数素有江北“小九华”之称的太湖寺,它有着近千年的历史,初创时仅为草屋一间,后逐渐扩建成一定规模,并修葺多次。太湖寺位于木鱼山脚下,寺居山峪,四面环山,前有溪水,淙淙有声;后有山林,郁郁葱葱。寺庙周围古朴葱郁,清静幽雅,古意盎然。寺庙座北朝南,分前后两重大殿,大雄宝殿置前,殿面宽五开间、进深二间、殿前有万年宝鼎,殿内中间供三尊佛象,其面形丰满,庄严静穆,结跏趺坐;像后塑有观音、天王、力士、童子等塑像,观音端庄矜持,天王蹙眉怒目,力士威武刚健,童子活泼可爱。殿的两侧为十八罗汉,罗汉造形生动,神态自如。像后左侧为大行普贤王菩萨,右为文殊师利菩萨。祖师殿位于其后,面宽三开间,中间为无用肉身塔,塔由岩石砌成,高4米,底径2米,用宽禅师圆寂后,其舍利子就葬于其内,因塔在殿内,故称“屋里塔”。由于塔十分坚固,所以在兵荒马乱年代仍得以幸存,它是太湖寺两大奇景之一。在祖师殿西侧的膳房内,有一井,人称锅里井,为开山祖师用宽用锡杖捣地而成,故也叫锡杖泉。井中泉水日取不竭,不取不溢,令人叹为观止,它是太湖寺又一奇景之一。

离太湖寺约一里路的后山上为二圣殿,殿宽三开问,中供地藏王菩萨,内有大明宣德年间的香炉和清朝光绪年间的警。天台正顶位于主峰的半山坡上,它隐现在万木丛中,难以被人发现,过去这里曾是无用禅师修炼休息处。

接引庵,地处太湖山北面,与太湖寺隔山相应,现为含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庵筑于山腰上,山前山后林木浓荫蔽日、环境十分恬静,庵前有一古朴,高13.5米,枝叶舒展,优雅别致。接引庵与太湖寺同期兴建,明朝年间曾盛极一时,香火十分兴旺。据传,当时庵内有200多和尚,以至于在司徒看戏时,和尚总是占多数,由司徒通往接引庵的山路上,则时常可以看到和尚赶着毛驴送粮食,山上山下忙个不停,当走到山腰中间一平坦处,和尚们总要停下来息息脚,毛驴则在此吃草,天长日久,由于毛驴常打滚的原因.,平地渐渐地凹陷了,“驴打滚”的地名由此而相传至今。到了清朝年间,接引庵曾为兄弟五人所掌管,后因分配不均而发生矛盾,影响了地方的安宁,官司打到县知府,县老爷判定,命兄弟五人轮流掌管,并立碑为证,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,此事一时也传为佳话,流传至今,只可惜碑文受损,幸存半截也镶在了司徒工区的墙上。

和尚塔,位于司徒景区林道边的山坡上,系清康熙年间所建,塔由岩石雕凿垒砌而成,塔六角形,高2米,三层结构,上有塔檐,它是我省难得一见的墓塔。清凉庵,位于小面山与歪山之间的山谷里,四周绿树环抱,溪水长流,环境清凉幽静,庵现已被毁,但庵前的古银杏却留传了下来,相传系庵堂主持所栽,距今已有500余年,枝叶繁茂,直拨云霄,势如擎天。

太湖山佛教遗迹还有:龙洞庵、二庵、大善寺等,位于大雄宝殿前的四大天王殿和位于木鱼山东侧的观音庵,也正在兴建、拟建之中,届时,它们将组成一个各具特色的庙字群,为公园增添风彩。

来源:本站   编辑:admin
打印该页   关闭窗口   返回到页面顶部